顾字五行属什么名字(顾字五行属什么和意义)

顾字五行属什么名字(顾字五行属什么和意义)

第一部分 揭秘太极

第四章 太极拳以及拳法、理论发展过程

六、武氏太极拳理论

(一)武禹襄《太极拳解》

武禹襄(1812—1880 年),河北省广平市人。他在《太极拳解》中讲到:“身虽动,心贵静;气须敛,神宜舒。心为令,气为旗;神为主帅,身为驱使。刻刻留意方有所得。先在心,后在身。在身则不知手之舞之,足之蹈之,所谓“一气呵成”“舍己从人”“引进落空”,四两拨千斤也。须知,一动无一处不动,一静无有不静。视动犹静,视静犹动。内固精神,外示安逸。须要从人,不要由己。从人则活,由己则滞。……机由己发,力从人借。发劲须上下相随,乃一往无敌;立身须中正不偏,方能八面支撑。静如山岳,动若江河。迈步如临渊,运动似抽丝,蓄劲如张弓,发劲如放箭”……

武禹襄在《太极拳解》中重点强调了心、气、神在太极拳里的运用, 依然保留着第一个时期对技击的阐述,显然比重有所变化,这也是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必然结果。

这些理论的出现,在给予丰富太极拳内涵的同时,对后来的太极拳发展也给予了深刻的影响,只是他们这代人还是惜艺保守了一点。在这以前,太极拳与其它武术流派一样,一直是口传身授,诸如诸如杨露禅、张三丰一大批武林宗师很少有理论传世。

(二)李亦畲《走架打手行动要言》与一位深得真传的弟子

李亦畲(1832—1892),他出身于河北省永年县的一个颇有来历的望族。作为武氏太极拳第二代最具代表性的传人,又是武家的宝贝外甥,深得舅舅武禹襄的真传。他生得身材精干瘦小,只有一米五几的个子,并且先天视力也不怎么好,从习武的天资来说还真不怎么地。好就好在太极拳不同于其它拳法,太极拳讲究的就是“舍己从人”“四两拨千斤”,这点倒正好适用于他。生在官僚家庭有一个长处,一般都注重文化教育,因此李亦畲二十岁就中了举人,足见大师聪颖过人。太极拳是一个道理拳,具备了这些条件,寻悟起太极拳的特点、原理来就比一般的人快多了。他又有舅舅贴心疼爱、手把手地指教,自己又用心地领悟,勤奋、刻苦地练习,成为一代宗师似乎也是必然的。

李亦畲不论是在武术上,还是做其它什么事情,都很得“取己之长”之妙,这也是聪明人的普遍特征,说白了就是充分挖掘自己的潜力、优势、存在的特点和特长。李亦畲在这一方面那是做足了工夫,他的理论在武禹襄的基础上,特别在引进落空、避实就虚这个方面做功更深。正是由于身单力薄,让他在以静待动、借力打人这个“巧”字上做文章。他的拳艺精微巧妙,打手发人备极分寸,能置靠椅于丈外, 发劲能将人投于椅子上,人不仅不被摔倒,竟然连椅子都不晃动,可见他在太极拳上所付出的努力。

据传,陕西武林高手倪虎游历到了永年,因他早听武林同道谈到永年武氏太极拳的一些江湖传奇,他本着拜访同道的想法,找到了李亦畲。当他们一见面,倪虎有点不大相信眼睛,心想江湖传说中的水分含量也太大了,由不得将信半疑,顿生轻淡之色。双方抱拳行礼过后,倪虎伸出蒲扇样的大手,一把抓住了李亦畲,仗着他一米八多的个子,一身的功夫和力气,暗中运足了内功,想把李亦畲给提起来。李亦畲身手往下一沉,然后借对方之势发劲一抖,说了一声“请坐”,倪虎腾空而起,恰好坐在客厅的椅子上。倪虎又是惊讶,又是惭愧,红着脸抱拳于胸:“佩服!佩服!”佩服的不仅是李亦畲炉火纯青的武艺,更有他的侠义情怀。

李亦畲将对太极拳的体悟与多年武技切磋中的临阵经验结合起来,形成了一系列的太极拳理论。他在《五字决》中具体地对舍己从人、借力打力、运用整体之劲,包括对虚实运用、转化,开合时行气运劲等做了具体的总结。在《撒放密诀》中,把“借力打人”用极简单的文字表达得简洁而又具体,他的太极拳理论专著很多,很有代表性,基本代表着太极拳理论在第二个时期的水平。他在《走架打手行动要言》中说:

“欲要引进落空,四两拨千斤,先要知己知彼;欲要知己知彼,先要舍己从人;欲要舍己从人,先要得机得势;欲要得机得势,先要周身一家;欲要周身一家,先要周身无有缺陷;欲要周身无有缺陷,先要神气鼓荡;欲要神气鼓荡;先要提起精神,神不外散;欲要神不外散,先要神气敛入脊骨;欲要神气敛入脊骨,先要两股前节有力,两肩松开,气向下沉”。

“劲起于脚跟,变换在腿,含蓄在胸,运动在两肩,主宰在腰。上与两膊相联系,下与两胯、两腿相随。劲由内换,收便是合,放即是开。静则俱静,静是合,合中寓开。动则俱动,动是开,开中寓合。触之则旋转自如,无不得力,才能引进落空,四两拨千斤”……

这么长的告诫,那么些个铺垫,要说明只有一个问题,就是要达到身、脊、腰、胯、腿脚、手,意、气、神高度统一,形成整体劲, 如果做不到的话,你得在虚实的转换、开合中去找原因。

郝为真(1849—1920 年),祖上都是以做米行生意为业,和李亦畲住得很近。俗话说:“近水楼台先得月。”拜师本来就不容易,距离远了机缘也就少了,“孟母三迁”那样做法是很有道理的,就像现在学区、高档小区的选择一样,环境对人确实有很大影响的。

郝为真小的时候长得虎头虎脑的。永年那是个武术之乡啊,夸张一点地说,他在家里看得最多的是大米、面粉,一出大门看得最多的一定是把式们精彩纷呈的武艺。刀、枪、棍、剑练到极致的时候,不只是克敌制胜、防身、健身的法宝,也是极富美感和感染力的艺术。在那个时代,一没有电影,二没有电视。可不像现在的小孩子,两三岁就在手机、平板上玩游戏。那时候的小孩,只有坐在长辈的身上,听听艺人们说说评书啊,看看皮影什么的。而武术是力量、技击、艺术、动态美的结合体,这项技艺对那个时代的少年儿童还是很有感染力的。

有一天,郝为真也不知道是遇上了什么机缘,反正有幸亲眼目睹了李亦畲与人交手的一幕。当李亦畲把人掀出院子围墙外时,他被震撼了,心里有一种声音:“好厉害哟,我一定要拜这个师父!”

开米行虽说不是什么大生意,手头倒也富裕,更有利的是做这种生意的熟人多,民以食为天,哪家不买大米啊?托人一介绍,谁家谁家这么一说,李亦畲也熟啊,城里郝家米行的,也成啊,先看看吧。拜师学艺两年了,还只学了些门外的东西。老师在观察,在那个时候送钱送礼对一些有真本事的师父来说是没有用的。你再有钱,老师可不大在乎这个,他要观察弟子的资质、人品呢。你再有钱,你人品不好,学不好,到不了那个水平,岂不是费了师父的心血,丢了师父的脸。就算你能青出于蓝,武艺出众,若是为人不善,为害一方,还不是有辱师门!

一直像这样过了四年,郝为真认准了一定要学到像师傅那样的功夫这个理。诚心可以感动天地啊。李亦畲被诚心感动了,这孩子有耐心,有韧劲,是个好孩子,是一棵好苗子!从此以后,只要是自己知道的,一点保留都没有,从拳法到理论讲析,到喂招示范讲解,不明白的地方就认真地剖析清楚,那是具体又透彻。

武禹襄,李亦畲,人家都是世家出身,饱读诗书,腹藏经纶,文武全才呀,眼界当然就高了。再说武术对教与学的人来说,的确都不是件容易的事,所以才不轻易传授给别人。就是所著的那些理论,或是过于虚繁,或是过于浅简,你要完全搞清楚,几乎是不可能的。若不是亲自传授还真的搞不清精要,搞不清其中奥秘。郝为真有了李亦畲的无私亲传,他的拳法、拳理得到了质的飞跃。后人的评价是“独为真能传其窍要”。甚至于再有寻求李亦畬求学拜师的,都被推到郝为真那儿,让他去教授了。

当时山西太原有一位名叫宋世雄的,久习翻子拳,在家乡很有名气, 门徒很多。到北京时,听到北京街头巷尾那些拉人力车的、开饭店的,总在说杨露禅父子武功如何如何的了得,故事传得精彩绝伦。练武的人又有几个不心存英雄气概呢?况且宋世雄在当地有“翻山虎”的外 号,对自己的武艺还是蛮自信的,索性找上门去。杨班侯本就是个闲 不住的主呀,说请教也好,说挑战也罢,其实也就是打呗。一来二去, 到底是宋世雄技逊一筹,败了,败得很干脆,也很服帖。嗯,这太极拳真的棒极了!想拜师,但人家杨某人教的那可都是达官贵族、公子王孙。咋办?他找到曾在京城做官,后回家养老的一个亲戚,那人说:“这个好办,我在刑部时跟武汝清的关系很不错,武禹襄六十大寿的时候,我还随他回乡去拜过寿了呢。我修书一封,他的后人看了后也会给点面子的,你找李亦畬学武氏太极怎么样?”

李亦畬看完书信,礼貌而又热情地安顿好一切,拜师行礼以后, 便让宋世雄跟着郝为真这么个小师兄学拳。要知道宋世雄也不是一般的人,按下在当地武林很有名头不论,自己也有不少的徒弟,这么一来脸上多少有点挂不住。李亦畲看清了苗头,也正好想看看郝为真这段时间功夫的进展,也好检验一下拳法到底掌握得怎么样?实战起来的应变能力如何?想到这里,李亦畲说:“既然你也入我门,在这里也就没有外人,你们两个都拿出所学的东西来,也不要相让,交个手吧!”两人相互一个抱拳礼,客气了下,便你来我往比划了起来。这时的郝为真已经基本上掌握了师父所授技艺,以虚灵为体,引进落空。真不枉他严寒酷暑这么多年的勤学苦练,确实有了以小胜大、以弱胜强的本领,宋世雄领教了他的真本事,让这个“大”师弟心服口服。

郝为真完全继承了师父的衣钵,其拳法之精妙到后来已不输老师。到了晚年还为武林奉上了一段为“情”而授艺的佳话,成就了太极拳一个新门派——孙氏太极拳。

郝为真在武术理论上的建树,比起师父来差得就很远了。这也怪不得人家,郝为真小时候就痴爱武学,读的书少啊! 好在他出了一个文武兼备的儿子——郝文桂,少年的时候身体不太好,但悟性高得出奇。二十岁的时候就熟知太极拳的原理,但在太极拳的拳法上下的功夫、用的时间和父亲就没法比了,而在理论上却正补齐了他的不足。郝文桂在拳理上悟性极强,“然习之不若其父之勤”,同门中人有

这么一个说法。武功这个玩艺,那不是凭悟性就能有所成就的,必须要经过时间来积累,练少了,在拳法上的修为当然就不及其父了。也算是人各有长,郝月如著作了《八门五步说》《操手十五法》《太极拳图解》等一系列理论,还真为父亲长了脸。

(三)郝月如《八门五步说》

郝月如(1877—1935),武氏太极拳第四代传人,既得家传,又从李亦畲读书,年二十已通晓太极拳之意。他的“八门五步说”是在太极拳基础上的又一创新。

八字:掤、捋、挤、按、采、挒、肘、靠。 八卦:坎、离、震、兑、乾、坤、艮、巽。

方位:北、南、东、西、西北、西南、东北、东南。

窍位:会阴、祖窍、夹脊、膻中、性宫、肺俞、丹田、肩井、玉枕。 脏腑:肾、心、肝、肺、大肠、脾胃、胆。

掤:属坎,正北方,属水,分布在人身窍位为会阴,属肾经。其姿势: 手臂在身前,由下向上为掤手。练功时,以意引气,由下丹田(脐下三寸处)随手向上掤而上行至上丹田(印堂处)。古人称之为抽坎补离, 使心、肾的二经之气相通,水火即济。

捋:属离,正南方,属火,窍位为祖窍,属心经。其姿势:两手臂前伸,而往回收叫捋手。练功时,意守祖窍而回吸,手自然而捋回身前。可调整心经所属之脏腑机能。

五行步法也叫五步法,所属脏腑及经络窍位。

五字:进、退、顾、盼、定。

五行:水、火、金、木、土。

窍位:会阴、祖窍、膻中、夹脊、中丹田。脏腑:肾、心、肺、肝、脾。

进:是向前迈步。其窍位在会阴,肾经,属水。当迈步时,意守会阴, 以气促向前进。

退:是向后退步。其窍位在祖窍,心经,属火。当退步时,意在祖窍, 引气作后退。

顾盼:顾是左顾,盼是右盼。所谓左顾右朌,不是向左右看,而是以意引气,分别着力于膻中,催身而转动。反之,如果有人从右边打来,即向右转。转身时,以意行气,着力于夹脊,催身而转动。

定:中定,就是站立不动(步不动,臂不一定;有时也可以暂时不动,其实仍有小动而不易看出)。窍位在中丹田,脾经,属土。练功时,重点在意守丹田。

理论发展到第二个时期的后期,所融入的理论范畴更为广泛,更为复杂,除意、神、气外,又融入了九宫、八卦的内容,让太极拳更加复杂起来,分明就是“脱实向虚”嘛,使太极拳入门的路更加坎坷,更难寻找了!

免费获取50个高分名字,添加 微信:llucky0309  备注:宝宝取名

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发送邮件至 287137606@qq.com 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
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7zaixian.com/15341.html